信息-策划与组织
2015
当代设计的边界、轮廓及未来——中荷论坛;
2012
二零一二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年会暨高校实验艺术教学研讨会;
2011
3+国际艺术论坛;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900人报告厅
2010
当代:在艺术与设计之间(当代艺术实验研究生课题阶段展暨研讨会);
2009
RETHINK:DESIGN FOUNDATION/设计基础再思考: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展暨研讨会;
2008
“杀死你的梦:冯峰、刘庆元、朱芳琼三人作品展”,广州广东美术馆;
“学院视线:广州美术学院建校55周年暨恢复建制30周年教学回顾展”设计基础部分;
“艺术空间与中国当代艺术”讲座活动;
2007
“理念与方法的升级:中国(国际)设计基础教学特色课程提名展”广州美术学院部分;
2005
“2005亚洲基础造型联合学会设计基础教学展”广州美术学院部分;
“一年: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基础部教学内容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信息-讲学
这里展示的是实验艺术系21名本科生的毕业创作。这也是广美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实验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系科培养的首届本科生。实验艺术系以探讨新的艺术创作可能性为宗旨,旨在四年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有效而独特的工作方法,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无论是继续学科研究还是工作就业,都将为他(她)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指向了宽阔的方向。
在这21名同学中,何利校以持续100天不间断地每天创作一件作品,作为一种自我训练的方式,这种训练有效而令人敬佩。也因此,在毕业前他就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个人展览和受邀参加了多个大型联展。他的方式告诉我们:肌肉可以锻炼,创作思维和工作方法也可以锻炼。刘丽珊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的关注和极简主义的偏好,构成了她敏锐而又克制的良好素质。这种素质使她在大三时的影像作品就获得了由今日美术馆主办的“凯撒艺术新星:第九届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优秀奖。她的毕业创作最终以手机界面呈现也体现了她对新媒体一以贯之的钻研与反思,这也让她顺利进入了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继续深造。余穗瑜作为一名广美附中生在她的创作中体现了对绘画的迷恋,但将绘画动态化的方式,使她在绘画与新媒体艺术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也使她的创作呈现出一种既熟悉又具有新鲜感的丰富气质。同样毕业于广美附中的胡锶,在创作中展现的却是流行和时尚的气质,她试图在作品中探讨源自于波普艺术传统的流行文化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钟梓欣对时尚与质感的痴迷,使她能够敏锐地扑捉到艺术与服装设计之间跨界链接的可能性,集中探究服装作为身体的一种延伸。她能够顺利考入伦敦服装学院就读研究生是和她的研究分不开的。吴静对身体的探究则使用了古老而传统的材料——宣纸,她用宣纸把自己的肢体局部地翻制成轻盈的雕塑,这不仅是对对自我的再认识,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认识。而林健恕在对纸的使用中加入了石膏和一些日常生活物料,并且把它们混合在翻制的电视机里,借此对媒体时代反思和追问。柯明良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贫穷设计的痕迹,用废旧材料搭建生活空间。张铭诗则把经典童话中的暴力和黑暗元素提取出来并赋予了青春气质,然而,这样的创作题材却是她在景德镇的窑炉工房,以标准的传统陶瓷生产流程持续一个多月制作完成的。相比之下严嘉彦却在创作中使用了一种新材料,这种新材料以传统粘土雕塑的方式工作,但却可以建构传统粘土无法做到的形态和结构。
李嘉琪以一种考古学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和食物进行分解排列分类,依然如同一位图书馆长对待藏书。这种执着不仅提醒我们对平常之物的忽视,同时也是一种青年自我训练的好方法。郑剑铭的创作是将电脑软件里的像素球以材料和物化的方式呈现。张莉通过影响装置营造出一个自闭的空间,让观众在观看时充分体验。黎嘉琪则延续了由白南准以来的传统,用磁铁介入对电视屏幕成像进行干扰,探讨物理化的影像变异。
谢龙英的创作里,融入了浓重的科技色彩。那只被电脑程序控制的手不停地做出看起来像是表现“和平”的手势,不由得让我们想起科幻电影《终结者》画面。而林周的创作主题正是对一系列好莱坞英雄人物处于频死状态下的描述。他创造性地把家乡玩具产业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中。他的创作不仅是对好莱坞英雄神话的反思,同时也通过创作对自身周遭资源的在思考。彭凯元的创作,在使用了编程技术的同时,也加入了互动感应技术,但他把这些复杂的科技元素巧妙地隐藏在看似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和道具中,加上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更为作品增添了趣味。而邵小懿的机动装置所呈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游戏似的惊悚和诡异特点。王瑞帆将机动装置镶嵌在平面作品中,制造一种动态的画面。林佳华把程控机械装置安装在以传统陶瓷手段制作出来的鱼和乌龟等动物的腹腔里,机械动态的节奏完全契合动物的呼气,呈现出一种机械生命的感觉。而陈婞璇对生物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兴趣,为她打开了一条持续研究和学习的道路。她的这一研究课题也一定会在她接下来的三年研究生学业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这21名同学在创作中呈现出来的跨媒体和跨专业的探索气质,是与指导他(她)们的7位实验艺术系教师分不开的。这7位教师每位都拥有不同的专业和学业背景,各自拥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这为我们的教学、研究、合作和相互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实验艺术系主任 冯峰
信息-论坛、研讨会
2015
当代设计的边界、轮廓及未来——中荷论坛;
实验艺术+教育:2015•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首届学术论坛
2015中国•当代学院造型基础教育国际学术论坛 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委会2015年会
2014
201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年会暨南京艺术学院实验艺术教学研讨会;
2014中国环境设计教育年会、第十二届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颁奖典礼;
2014•当代艺术与学院美术教育论坛,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 中国•大连(国际)艺术与科技节, 大连工业大学
2013
2013中国美协实验艺委会年会暨第二届国际新媒体艺术论坛,四川美术学院 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2012
二零一二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年会暨高校实验艺术教学研讨会;
2011
3+国际艺术论坛;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900人报告厅
2010
当代:在艺术与设计之间(当代艺术实验研究生课题阶段展暨研讨会);
2009
RETHINK:DESIGN FOUNDATION/设计基础再思考: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研讨会; “领升”艺术论坛:修正与重写——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研讨会暨批评家提名展;
2008
“地域性,当代性:中国设计教育论坛”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当代艺术特展研讨会”广东美术馆;
2007
“理念与方法的升级:中国(国际)设计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中国美术学院;
“亚洲基础造型联合学会年会”(日本)筑波大学;
2005
“广东当代艺术生态”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2005亚洲基础造型联合学会上海年会”上海交通大学;
2001
“亚洲基础造型联合学会年会”(韩国)国民大学;
1999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研讨会”天津美术学院;